有这5点不必悲观,中国终将打赢贸易战(深度长文)|思想地图
这是思想地图的第68篇原创。坚持撰写推荐深度或有趣的文章,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号:sixiangditu666
美国时间4日中午,美国副总统彭斯在华盛顿智库哈德逊研究所,就美国政府的中国政策发表长篇演说(美国驻华大使馆有原文,你们可以自己去看)。国内都在议论,很多人将其与1946年丘吉尔开启冷战的铁幕演说相比,说是中美要开始全面的新冷战。国内情绪非常悲观,觉得中国好运到头,以后有苦日子吃了。
同时,国庆期间网上流行murph璇写的《中国经济2018 — For if the dusking day declined》,主要是用瑞达利欧的债务周期理论分析中国的经济。有好事者把标题改为《假如帝国的黄昏来临》,又引起一片恐慌。
我觉得过于悲观,甚至不必悲观。不可否认,中国经济发展有运气成分,比如良好的国际环境,但更多的是中国(人民)自己奋斗的结果,不是美国施舍的。外部环境或有影响,但不是关键。中国(人民)自己争气,才是根本。
纵观历史,西荷英法德日美等国崛起的环境,都比现在中国面临的形势要复杂,要艰难,然而还是崛起了,难道我们真的自认为中国(人)不如人吗?
今年3月之前,我国民众情绪基本上是“厉害了”的亢奋状态,很多人可能都想不起或者不愿意承认自己当时有这种厉害了的情绪,电影战狼50多亿的票房就是指标。随后中兴芯片事件,中美贸易战开始,民众情绪又开始完全反向,转到中国“不行了”的极度悲观状态。
现在外部环境的确有变的更复杂、更困难的趋势,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推动中国发展的国内自己的主要积极因素都还在,有些甚至还变得更好了。
我写这篇长文,不是想写一篇“厉害了”的文章,而是想实事求是的说明,现在大家情绪过于悲观了。我们不应有“厉害了”的妄自尊大,也不应有“不行了”的妄自菲薄。我们要清醒客观的看待事实。
本文将通过5个方面,分析中国仍将继续快速发展的自信,再顺带说说美国倡导的以自己利益为中心的伪自由贸易观。
1. 人民很勤奋
2. 政府负责任
3. 经济有周期
4. 市场超巨大
5. 竞争优势大
6. 伪自由贸易
7. 要有战胜困难的信息和勇气
下面进入正文部分。
大多数人在国内,和世界各国人民深入接触少,可能对中国人民到底勤劳到什么程度没有概念。我们是没有对比,所以不明白差距。现代经济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而勤劳程度在人力资源里非常重要。劳动总量、劳动参与率、年平均工作时间都是勤劳程度的重要指标。
美国国家统计局曾发布一组关于世界各国劳动参与率的数据,中国劳动总量世界第1,劳动参与率世界第1。劳动总量,就是所有工作的人的工作时间的总和,劳动参与率,就是参加工作的人占全体人口的百分比。
世界各国劳动参与率,圆的面积代表劳动总量,中国排名第1;横轴代表劳动参与率,中国达到76%,同样是世界第一。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全世界平均劳动参与率是56.2%,高收入国家是64%,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是65.3%,而中国是75.2%。
如果说劳动总量占了人口总量的便宜,那么看年平均工作时间,有学者估计中国近2200小时。2017年OECD成员国年平均工作时间是1759小时。其中,德国最低,只有1356小时;以勤奋工作著称的日本人年均工作也只有1729小时。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有来自新闻报道的,有来自亲戚朋友同学的。
前些年,中国人去西班牙开鞋厂,没日没夜的加班干活,而西班牙人习惯了慢吞吞的工作,当然竞争不过中国人,最后竟然去烧中国鞋厂。
法国劳动监察局曾发出通知,禁止华人商铺在周日营业,否则要处以罚款。因为法国“禁止商店星期天营业”,还禁止商店在深夜营业。
这就是典型的自己懒惰,还不让别人勤奋,这也是很多西方国家无法理解中国产品竞争力高的原因之一,然后就说中国赔本倾销,可中国产品真的是赚钱的啊。
今年,我夫人去希腊出差,回来说希腊人,晃晃悠悠早上九十点钟才去上班,到办公室不是先干活,而是先去吃早点,喝咖啡,聊天到午饭,午饭后休息,下午工作一两个小时,就下班了。晚上9点,商店基本就都关门了。
我同学被华为派驻在非洲,他说,非洲人工资都是日结,一个工人今天干一天活儿,可能明天就不来上班了,公司就要再找人。非洲工人从来不存钱,没钱了,就找个短工,干三五天一个星期,有点钱,就不干了,出去浪,浪完了再找工作。如此循环往复。
我表弟在印尼开了个加工厂,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是印尼基础设施很差,二是印尼工人效率低,组织纪律性差,中国工人一天能干完的活儿,印尼人要三天,而且不愿意加班,加钱也不愿加班。
其他像是,澳大利亚一公里公路修半年等等新闻,我想大家也看过不少。
中国人的勤劳,是让我对中国最有信心的首要因素,所以这点写的也最多。虽然,勤劳未必能致富,但是作为一个国家,如果配套以下几个条件,那么致富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勤劳是东亚人的特征,二战后新进入发达国家地区的,除了沙特等资源大国,其他都在东亚汉文化圈,韩国、日本、台湾、香港、新加坡等。我们有一定理由相信中国也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陈志武教授曾写过的一本书《中国人为什么勤劳却不富裕》,诚然,我们的勤劳没有达到西方的福利水准。但现在的情况确实已经有所好转,仅举一例,书里提到的开办企业的时间、手续等等,近年来,“三证合一”、“最多跑一次”的举措大家都看到了,我想陈教授如果再做统计,应该是改进了不少的。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国人现在太过于心急了,当然,这是好事,但也要注意负面影响。我们承认管理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制度的成本的确比较高,但经历了百年战乱的中国更深知稳定的可贵,平心而论,发展中的污染问题、食品问题、医疗问题、房价问题等等的确令人揪心,但都好过做亡国奴,好过遍地租界,好过文斗武斗,好过枪支横行。
治理贪腐,八项规定,阳光工资都是在降低国家的管理成本,给社会创造一个更加公平与安全的发展环境,让劳动创造的价值更多的回馈劳动力,让分配更合理。
同收入水平的国家比,中国政府能力是顶尖的,和发达国家比,中国政府能力的确有欠缺,甚至可以说差距比较大。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源水平的差距,受到中国平均人力资源水平的制约,但是相对国内其他领域来说,公务员的能力几乎是最顶尖的之一。
这个图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发布的《2018年世界竞争力报告》,政府效率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部分,《报告》显示,我国“政府政策适应能力”全球第5,“政府决策”(英明)能力全球第7,“政策稳定性”全球第13,谋杀率世界第14低,“社会凝聚力”全球第16。
这个《报告》到现在也没有中文版,是我从英文版里扒出来的。所以也不用担心是中国自卖自夸。应该还是比较靠谱的第三方评测。即使评测有偏差,即使最大偏差5-10名,我国政府效率仍然是非常高的。是不是和大家的直觉观感不一样?竞争力是要对比的。即使学霸觉得自己做错了很多题,还有不会的,但是和学渣比,仍然是学霸。
这就和科技水平、制造能力一样,中国不可能一步造出来世界顶级的芯片,中国人力资源也不可能超长发挥达到世界顶级水平。这都是受到发展阶段制约的。但是我相信,随着时间,中国人力资源水平会慢慢提高,中国政府(公务员)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我知道,肯定很多人不同意这点。如果你不同意,那么你是否认为自己思维是开放的?什么是开放?就是能容纳不同的观点,保持自己想法改变的可能性。如果你认为,无论我说什么,都完全不可能改变你的看法,那么你就不能说自己是开放的。
美国主要针对中国展开贸易战,甚至副总统彭斯发表被称为“新冷战”开始的铁幕演说,这说明什么?说明恰恰中国现在做的是对的,对美国产生了威胁。
前几年,我国政府最受诟病的是什么?是腐败。作为一个体制内工作的人,就所见所闻而言,现在腐败改善程度极大,公款大吃大喝可以说绝迹,公车私用也管起来了。前几年,你能想象到改变会这么快吗?反正几年前我是绝对没信心的。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农业税取消,还有补贴,二胎也放开了,虽然有点晚,科技方面,近年我国发在国际期刊上的论文在快速增长,虽然也有一定的水分,但瑕不掩瑜。医改在一点点改,虽然还不完善。
很多人拿发达国家的高福利比,其实我国经济还没发展到那么高的程度,一个阶段只适合一个阶段的福利水平,超前福利社会,大家可以看看委内瑞拉。(当然,我国现在福利水平是落后于经济水平的)
大家事后议论的一些问题,好像都是政府无能、低效。但换谁上去也不能立刻就改观。作为一个体制内给政府提建议的人,直观感受是,政府基本还能够从善如流。很多人骂政府可以,但如果你让他提一提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设性的建议、措施,绝大多数人都提不出来。
反而,盲目甚至一味听从社会舆论制定的一些法律政策却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过度保护犯罪的未成年人,导致现在校园霸凌引发民愤;循环教材政策落实效果不好;听从舆论,建立股市熔断机制,征求意见的时候,网上也不见警惕问题的,实施后有问题又开骂;小学三点钟放学、素质教育、高考独立招生,等等。只要关心社会舆论,大家肯定记得这些都是当年呼声最高的。
最近几天最流行的文章是什么?你们肯定想不到,但是很可能看过,是《奶头战略,细思极恐》,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博士、教授都在朋友圈转发。我点进去一看,从头到尾一股子浓郁阴谋论的味道,就没有一句靠谱的话。没办法,现在中国人就爱看这种文章,这也说明了现在国人真实的认识水平。而爱看这种文章的人,正是网上声音最大的人。这说明了什么,你们可以自己想。
如果拿政府和科研比起来,骂政府的人就像是说:政府你要做量子计算机,而政府官员就是研究量子计算机的科研人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科学家是科技创新,政府是制度创新,难度一点不比科研低。
不在局内,很难明白管理的难度。咱们反思下自己改变、养成习惯的难度,比如,很多人都想看书,但是有多少人真的最终养成了看书的习惯?如果咱们改变自己的习惯都这么难,更何况改变一个政府组织的习惯?难比登天,只能一点点改(革)。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大家可以直接点击阅读《社会发展最好的节奏是小步快跑微改革——论激烈社会变革的巨大弊端》。
即使自己不是公务员,应该也认得几个公务员,我想大家对公务员的忙碌程度应该都有自己的观感。现在公务员五加二、白加黑,大家可以看看政府办公楼,经常灯火通明的加班。省委常委会都能从下午2点开到凌晨2点。虽然很多无效忙碌,但毕竟还是会有一定效率增加的,比如很多办证效率高了很多,对吧?辛苦扶贫还是有效果的,很多政策出台还是有用的。
我想,大家应该也会赞同,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官员们都是想把事情干好的,只是很多时候,限于阻力或能力,没干好。但换个人上去就能干好?
肯定会有人说,要改制度,制度不改,换人没用。那么你可以想想,有几个国家换制度是一帆风顺、和平过渡的?有几个国家是换制度以后,经济就迅速发展,各种问题就都能得到快速解决的?反正我是没想到任何一个。
我在网上看到个段子,苏联有个经济学家叫康德拉季耶夫,当时苏联给了个课题,让他证明经济危机一定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结果这货研究了二百多年的数据整出一个结论,经济是以周期的形式运行的,并且把他发现的周期叫做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这里面的含义就是如果是市场经济,经济危机迟早要走出来的,不会灭亡。苏联当局大怒,把这货给发配到西伯利亚挖矿,诺奖本来准备给他的结果找不到人不知死活只能作罢。
希望中国的专家多一些康德拉基耶夫,少一些“三个全面超越美国”胡鞍钢等“厉害了”的专家。
上面这个经济周期,就是康波周期。不说经济金融专家,只要稍微关心一点财经新闻的,应该都听说过康波周期,至少应该知道市场经济是有周期的。
只是康波周期是50年(真是长到让人崩溃啊),1860年的朱格拉说周期是10年(我估计马克思用的就是这个),库兹涅茨说周期(建筑周期)是20年,熊彼特说是短周期3年、中10年、长50年。
市场经济周期标准、长短众说纷纭,但是基本一致认为只要是市场经济,必然会有周期。经济周期的基础是人性,人都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人的欲望、贪心不可能自我遏制。经济出清、企业倒闭,不可能有自愿的,都是被逼的。炒房要炒到次贷危机,炒股要炒出股灾,全世界都一样。经济危机是强逼不合理的经济行为终止,杀掉不健康的僵尸,留下健康有活动的。
市场经济有周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经济有高峰,就会有低谷,但是不会一直停留在低估里,而是会走出低估,再有经济高峰。计划经济当然没有周期。所以我国只要坚持市场经济,坚持改革开放,困难迟早会克服的,这就是经济周期的规律。中国短期三五年可能有调整的困难,但肯定会走出来,经济还会好。
现在很多中国人,我认为是大多数关心经济的人,都很悲观,认为中国药丸,以后很麻烦,都是下坡路,永远不可能增长了。这就是没见识。中国以前还没遇到过真正的经济周期(经济危机)。但是西方已经基本习以为常,比如08年美国次贷危机,经济负增长,失业率连续3年增长到高达11%,美国人觉得天都要塌了,比现在中国悲观多了。但美国现在经济又好的不得了。
肯定有人会说,我国不是市场经济。那么我问,那你觉得中国是计划经济吗?肯定也不是。事实上,有完全的计划经济,但没有完全的市场经济,即使被很多人奉为市场经济灯塔DE 美国政府也干涉经济,对不?所以说,市场经济是个程度问题。
那么,假如对中国是不是市场经济真的有个唯一的标准答案,两个选项:市场经济 or计划经济,拿一把枪对准你的脑袋,回答错了就开枪,你会选哪个?
如果你认为中国(偏向)市场经济,那么肯定就会走出低谷,现在过度悲观了。
很多人认为,我国政府不行,才出现经济危机,那么美国政府能力很强大吧,美国不一样有经济危机,2000年互联网泡沫,2008年次贷危机。所以出现经济危机,不能说明政府能力弱,可能反而说明我国政府能力变强了,竟然有经济周期了。
所以,我也希望中国这次真的是经济危机,因为发生经济危机,反而证明已经是市场经济了,而非计划经济。恰恰是个好兆头。但是,也要尊重经济周期的规律,该出清,就要出清,去杠杆,挤泡沫,短痛,不要忍不了。其实经济危机都是被逼出来的,能撑住,都不会让泡沫破的。
2018年将是中美经济的一个分水岭,中国消费市场有望跨入6万亿美元大关,从而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这个变化,可能比中国GDP超过美国更具有实际意义。它代表美国在世界产业链的终极地位被取代了。未来,世界企业将更多的目光放到中国。
消费市场大,定价权就大。比如,为什么美元能成为第一国际货币,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美国是买方市场,比如我要买你的机器或服务,要用美元结算,大多数商品都是可以替代的,你不用美元结算,我就买其他家了啊?而货币定价,是最重要的定价权。
中国有多不可能被世界经济孤立呢?我看到个数据,2017年中国进口额是1.84万亿美元,什么概念?国家GDP高于2万亿美元的全球只有8个,增速最快的印度17年的GDP只有2.6万亿美元,进口额4500亿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中美印已经是全球增量最大的三块。中国即便增速下降一半,也确定是未来10年里几乎所有大生意的最大市场。
市场大还有什么优势呢?消费市场大,可以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产品竞争力强。
这次中美贸易战,美国指责中国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中国强迫美国企业以“技术换市场”,这是什么意思?说不是自由贸易,我认为当然是自由贸易。只是中国卖的不是产品,卖的是权利,是“在中国市场卖东西的权利”,美国企业卖的是技术,如果美国企业觉得划不来,可以不交易嘛,中国也没有拿着枪炮去抢,对吧?
愿意出让部分技术获得市场占有率的提升,换取更多的利润,从而投入下一轮更高端的研发,这已经是美国企业从中国获取的渊源不断的好处之一。相信美国企业是做了充分而全面的评估之后才做出的决定,这是真正的市场经济行为,通用汽车、福特汽车等等都是例子。
然而,以“技术换市场”如果要继续双赢下去,同样要满足三点条件。一是双方形成共识,二是技术的梯度转移,三是市场的稳定扩大。
共识方面,贸易战美国宣称吃了亏(尽管8月的加征关税的听证会上,61位行业协会和企业代表中有55位代表反对美国政府加征关税),事实上,中美贸易是双赢,只是美国不满足从中美贸易中获得利益,想获得更大的利益。亏钱和挣钱不够多,是两回事。美国政府这样表态等于是否定了双赢共识,这既不尊重历史,也不承认现实,就像大灰狼威胁小羊说你在下游弄脏了我的水一样无赖。
技术的梯度转移,要求技术先进一方保持自信与创新,也就是说要美国企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也要不停努力,努力到一直领先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才行(超额利润无疑提供了研发基础)。
第三是市场的稳定扩大,市场足够大,前面已经说了。
在这个路径上,有高端的外国企业,更有低端的国内企业,竞争的氛围一直处于良性,有的企业生于忧患,比如华为,有的企业死于安乐,这是从西方经济学中学到的理论,美国企业为什么要慌呢?同样是国外企业,落败的有三星手机,胜出的有德国大众,一个市场经济大鳄国家,因为价值链不同,而出现的名义逆差,祭起贸易保护的大棒,吃相真的很难看。
中国市场的巨大,一方面是需求端,另一方面是生产端,尽管一些产能过生了,一些领域还较为低端落后,但是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产品与需求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配置的,在价格信号下,理性的需求者会找到最优的价格,互联网已经消除了太多的信息不对称,除非霸道到要求全世界都不买伊朗石油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及其消费者都会有自己的选择。
比如美国多年来一直限制进口中国的蜂蜜,但是,作为世界最大的蜂蜜消费国与最大的蜂蜜生产国,销量和产量都没有变化,为什么?因为还有第三方转口贸易,还有第三国的三来一补,今天的巴西大豆商和印尼的蜂蜜销售商一样聪明。
而且,中国的调转促也在起到积极的作用,产品质量、附加值,企业信誉都在提高,开拓市场同样是市场行为,互利行为。所以,从供给侧的角度看,中国制造的供给能力是在全球货比货。
中国不挑事不怕事,贸易战不愿打不想打不怕打,凭的就是这样一份底气。当然,高手过招毫厘之间,沉着应对,坚持改革是必须的。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有这么好的对手,中国不可能不进步。
今年看看天朝,减税已经陆续在路上了,关税总体水平、个人所得税已经逐步下降,房贷抵扣已经在路上,企业税费的实质性下降也已开始论证。内部的问题有时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在外部压力的时候更容易突破。改革进入深水区,剩的都是硬骨头,对改革没信心的时候,就想一想反腐,反腐这种最硬的骨头都能啃下来,还有什么改革做不到?如果没有敌国外患,国恒亡啊。
报道说还房贷占据了更多的收入,使得可任意支配收入减少了影响了消费。紧接着就看到中央出台了鼓励消费的一系列政策,配合前期的坚决遏制房价上涨,这样的消费市场空间,大家不会看不到。
市场大,有巨大的人力资源,消费市场,才能产生大企业。比如世界上最大企业里,美国最多,中国次之,18年世界500强,中国公司达到了120家,美国(126家),远超第3位的日本(52家),中国超过美国是早晚的事。虽然中国企业产业结构上有一定的问题,但调结构一直都是政策目标,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出现在各类重要文件里,相信在内忧外患之下,结构会适应环境变化做出最合理的调整。
近年世界各国产生的超大型企业,主要来自中美两国,因为人口多啊,这就是市场巨大的优势,印度很快也会赶上来的。
巨大人口消费市场,就是中国最好的交易筹码之一。如果有这么好的筹码不用,中国作为一个落后国家怎么发展?
勤劳的人民,负责任的政府,巨大的国内市场,再加上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全要素成本优势,巨额的资金和不错的科技基础,产业配套和遍布全国的优良的基础设施,让中国的国家竞争力非常强。
我网上看到一个数据,没找到来源,说,我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而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
去年,中国对美出口中机电产品占50%(HS85和HS84),机电产品在美国进口市场份额为42-32%之间,是第二位墨西哥的2.5倍。这两个机电产品中国在全球出口市场中占比分别达到45%和25%(大陆加香港),美德日合计占22%和33%,印度加拿大等第三梯队占比均不超过5%。以上只是中国大陆没算香港呢,香港一家就进口了5900亿美元,超过了韩国和印度。
所以中端市场其实中国的竞争力非常强,质量,型号齐全性,规模,成本等等都不是短期内能被替代的。中期内也不可能。
谁能替代中国的中端生产能力呢?我认为没有,短时间内完全不可能,中期也几乎不可能有,长期是算命。
欧美可能吗?欧洲现在主要做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不可能再捡起来中低端制造业,例如,美国的就业率已经创了新低,现在基本上都还有不错的工作,很多岗位都找不到人干了,还缺劳动力,谁来干脏苦累的中低端制造业?德国更是一直在引进外国劳动力。
非洲可能吗?即使有工资低这一个优势,但是劳动力素质和中国的没办法比,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更没办法比。
印度是最常和中国比的,但是印度基础设施和中国比差距巨大,比如稳定供电都难以保证,运输条件差;人力资源水平低,印度文盲35%,中国文盲9.08%;腐败水平远高于中国;还有宗教问题,安全问题,种姓制度等都是障碍。比中国有优势的,可能也就是英语了。民主制度在经济起飞阶段,并不是一个优势。
印度、阿拉伯、南美、印尼马拉西亚越南等东南亚,都没办法替代中国的制造能力。生产一些衣服鞋子还可能,全面制造替代完全不可能。
现在最常说中国制造业不行的几个理由里有人力成本高,地租高等。同质量下,我国人力成本还是有很大优势的,一线城市高端人才和发达国家比有优势,中西部在低端制造业上有优势,要知道我国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这人力成本还不够低?地租高问题,商铺可能的确高,但是制造业的地租一点都不高。融资成本和发达国家比高,和发展中国家比也不高。
《自然》杂志上有篇论文,人均GDP跟的产业链多元化程度相关,这个是经济学家搞的一个指标,但是是解释非常有力的。认为中国人均GDP还是会快速增长。这个结论,其实跟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里是重合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控制要素成本,就能让中国的人均GDP长期看好。
科研水平是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比如,权威科研水平指标的自然指数,是世界顶级科学期刊《自然》制订的一个指标。在2017年的自然指数国家排名中,美国第1,中国第2,德国第3,美国大约是中国的2倍,中国大约是德国的2倍,然后是缓慢下降的第4到10,分别是英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瑞士、韩国、西班牙。此外,2017年相对2016年的变化率,美国是下降1.4%,中国是上升13.3%。实际上,在自然指数前10国家中,有9个国家在下降,只有中国在迅速上升。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7-2018年世界竞争力报告》,中国排名27,发展中国家里排名第2,仅次于23位的马来西亚,其他比中国靠前的全是发达国家。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发布的《2018年世界竞争力报告》显示,美国排名第一,中国排名第13位,发展中国家里排名第1。《报告》分析认为,中国内地经济竞争力显著提升,主要缘于两大指标改善:一是对硬件及软件基础设施投资加大;二是政府规章进一步简化,提升了营商效率。马来西亚排在22位。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知识伙伴联合发布全球创新指数(GII)排行榜,报告显示:中国晋升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前20个经济体之列,排名第17位,发展中国家里排名第1,中国之前的全是人均GDP3万美元以上的发达国家。
上面这些数据都是完全中立的第三方评测的,如果不信中国人的数据,欧美的数据总该信吧?
中国对外贸以及美国的贸易依存度是在不断下降的,见下图:
2018年上半年,上半年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就是约为33.7%。其中,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约为4.6%。中美贸易战对中国肯定有影响,但是肯定没有现在网上感觉的那么大。所以不同研究机构都说,贸易战只会影响中国GDP0.5%,基本是对的。但是同时,中美贸易战,也会影响全球GDP0.5%。真是,全球开始与中国共此(贸易战)凉热。
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制裁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因为技术进步导致的中国产业竞争力提高以及中国对全球价值链掌控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对于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美国有所不满。
美国这么着急打贸易战,反而恰恰说明中国走的路是对的,权威政府结合市场经济的方向是正确的,所以中国更应该坚持现在的做法,不动摇。
很多人说,中美贸易战是意识形态之战,要我说,归根结底还是利益之战。大人只看利益,小孩子才讲对错。美国在利益面前,什么民主选举、正义,都就是个屁。
被美国直接出兵、雇佣军、或者中情局推翻的民选政府至少有14个:危地马拉、智力、伊朗、哥斯达黎加、玻利维亚、刚果、多米尼加、厄瓜多尔、巴西、印尼、乌拉圭、萨尔瓦多、尼加拉瓜。这些民主选举的政府被推翻后,都陷入了混乱或独裁。美国的正义哪里去了?
《拉丁美洲手册》一书中说:“仅1945年到1958年十三年中,美国就在拉丁美洲策动了40多起军事政变和颠覆事件,扶植秘鲁、委内瑞拉、萨尔瓦多、玻利维亚、古巴、危地马拉和巴西等国的亲美军人上台执政。美国这种赤裸裸的丑恶嘴脸连他本国都有人不满,《纽约时报》在1956年的一篇社论中谈到泛美团结日时说“美国在拉丁美洲最大的失算在于公开支持独裁者。”
再比如,完全不符合美国价值观的沙特阿拉伯是美国最好的伙伴之一,无他,经济利益。
现在国内甚至出现了许多为美国利益鸣冤叫屈的言论,上升到道德高度,谈什么贸易自由的公平公正,这就是非蠢即坏了,只看的到最浅表的一层。
全要素、全范围的贸易自由应该包括四部分:产品、资金、知识、人力。现在一般谈论的贸易自由,主要指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这仅只是贸易自由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偶尔略有论及资金和知识,比如要求中国开放资本市场,知识产权保护等,然而这也都不是主要是的。贸易自由最根本的是人力资本的自由流动,包括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人力资源。国与国之间的人力资本流动障碍,决定了现在所谓的贸易自由都是最浅表的、不公平的贸易自由。
现在美国最努力推动的是想要中国尽可能开放产品市场,其次是资本市场,基本不和中国谈什么知识方面的自由贸易,更别提人力资本自由流动。美国所谓的“自由贸易”,恰恰是最不自由的,美国的强项是高新技术和武器研发,为什么不卖呢?自由贸易呀,私营企业呀,私营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呀,美国政府为什么拦着私营企业不卖呢?
如果美国政府把对中国禁售的级别调整到对法国这个级别,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就可立减35%,为什么不卖呢?所以,在自由贸易的原则下,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是美国自己搞出来的。美国想买给中国的,就是大豆及一些农产品。大豆和农产品有多少附加值,我们把美国的大豆全买了,也花不了几个钱。
一个高科技工业国家,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嘴上嚷着自由贸易,却限制自己国家的私营企业把值钱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卖给中国(可以卖给法国等其他国家),就卖一些不值钱的农产品过来,然后嚷着贸易逆差大了中国占了便宜了,这不叫贸易自由,更谈不上什么规则公平公正。只要是贸易,归根结底都是利益之争,脱离利益的谈论其他什么公平正义,非蠢即坏。
下面试着说说贸易自由的根本: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问题。我也不是专门研究这方面的专家,就是读书看新闻的时候的觉得这点不对劲,码出来做个想法记录。
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卖的是劳动力,脑力劳动力、体力劳动力。劳动也是一种商品,如果商品不能流动,当然不能形成统一的市场价格。比如现在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价格就特别便宜,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价格特别贵。
如果真是自由贸易,那么发到国家就应该完全放开劳动力市场,放开国籍限制,允许发展中国家过去打工出卖劳动力。这个想法听起来是不是很激进?但是在100年前,当时的国与国之间还是自由流动的,我读书少,不知道后来是因为什么原因,就开始限制流动,开始有国籍、绿卡什么的,而且限制越来越严格。我想根本原因很可能是为了保持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
现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自由市场经济WTO什么的主要还是对发达国家有利。规则制定者肯定制定最有利于自己的规则。发达国家主要提倡物质商品自由市场,对于劳动、科技知识等非物质商品的自由流动却严加限制。
比如美国政府把对中国禁售的级别调整到对法国这个级别,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就可立减35%,华为一直受到美国政府的阻挠进不了美国市场,中国照明企业意欲收购飞利浦照明,也受到欧洲政府阻挠未能成功,等等。发展中国家追赶、超车的难度可想而知。美国经济当年是怎么超车的?为了得到先进技术可以说是不择手段,甚至直接动武抢劫英国船只获得技术。
现在谈论的产品贸易自由只是最低端的贸易自由,知识和人力的贸易自由才是最高端的贸易自由。发达国家的知识交换出去,扩散到更多国家,就会有更多国家改进、创新。每一个知识创新,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能给全世界的每一个人都带来好处。
知识的正外部性的影响力是最大的。整个人类的发展进步史,就是知识的正外部性溢出史,也是人与人之间合作史。(正外部性,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对他人或公共的环境利益有溢出效应,但其他经济人不必为此向带来福利的人支付任何费用,无偿地享受福利。即社会收益大于个人收益。)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看来,萧翁才是贸易自由方面境界最高的专家。
最后,再强调一次,我写这篇长文,不是想写一篇“厉害了”的文章,而是想实事求是的说明,现在大家情绪过于悲观了。我们不应有“厉害了”的妄自尊大,也不应有以后都“不行了”的妄自菲薄。我们要清醒客观的看待事实。
假如现在已经知道中国经济发展的答案,拿一把枪对着你脑门,答错就开枪,选项是二选一:中国经济现在是午休或黄昏,你会选哪个?我认为“午休”远远大于“黄昏”的可能性。
因为,中国有勤劳的人民,负责任的政府,超级巨大的市场,齐全的产业配套和工业体系,巨大的全要素成本优势,遍布全国的优良的基础设施,巨额的资金,不错的科技基础……这些牌真是不知让多少国家羡慕到爆。
所以,即使中国可能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甚至很严重,但是我认为完全不必悲观。市场经济是有周期的,肯定会有低谷,也肯定会走出低谷。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哪个国家被关税击垮的。美国贸易战,短期看,中国的确有压力。但是,反过来想,有压力,有竞争,才有更大的(改革)动力。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遇到困难,要沉着冷静,要有面对的勇气和信心,不能慌,不能乱了分寸,更不能吓跪了。
没有磨练,大国怎么成为强国?
中国真正的挑战是,不能削弱竞争力的源头,不能自废武功,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开发制度的红利,释放人民的潜力。
中国经济,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奋斗。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如果您觉得有点价值或启发,请顺手转发支持下吧~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思想地图原创精选:
中国游客泰国海关被打:为什么连弱国都不尊重我们? | 刘国梁离开后国乒全军覆没真相!国乒变国足,必然?偶然? | 史上最有价值的书单:每个读书人都需要的一份思想地图1.0版 | 我是如何一年自学12门课程•读51本•听319本书的?